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山西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Published:15 September 2023,
Received:10 July 2023,
Revised:20 August 2023,
扫 描 看 全 文
侯亮亮.中国科技考古简史(1921—2001)[J].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2023,2(3):330-340.
HOU Liangliang.A Brief history of Archaeometry in China (1921—2001)[J].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2(3):330-340.
侯亮亮.中国科技考古简史(1921—2001)[J].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2023,2(3):330-340.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9.
HOU Liangliang.A Brief history of Archaeometry in China (1921—2001)[J].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3,2(3):330-340. DOI: 10.12405/j.issn.2097-1486.2023.03.00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的日益交叉融合,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得以拓宽,研究水平也持续得以提高,考古学研究已从定性描述的层次,全方位地提升至定量表述的层次。考古学面貌深刻变化的同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体系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地改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考古悄然诞生了。本文在参考前人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我国科技考古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早期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力图理顺和把握中国科技考古的学科发展规律,简要评述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希望对我国的科技考古工作者有所裨益。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archeology and the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field in archaeology has been widened,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has been upgraded from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to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Meantime, the model and the system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have also changed, archaeometry emerging quietly in this proces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chaeometry, and divides it into five stages: the embryonic stage, the early stage,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mature stage.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Chinese archaeometry, and it also briefly describes the trends and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archaeometry,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archaeometrists.
科技考古考古学简史发展历程
archaeometryarcheologybrief historyprocess of development
C. A. 托卡列夫. 外国民族学史[M]. 汤正方,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1.
格林·丹尼尔. 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 黄其煦, 译. 安志敏, 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46-112.
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J]. 考古, 1984(10): 931-935.
夏鼐, 王仲殊. 考古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8-9.
夏鼐. 河南渑池的史前遗址[J]. 科学通报, 1951(9): 933-938.
陈淳. 当代考古学[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19-20.
李济.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 李光谟, 编. 李济与清华[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29-57.
石兴邦. 后冈遗址.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204.
李济. 安阳[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24, 95-114.
陈淳. 谈考学的学术定位.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3: 59-63.
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J]. 考古, 1984(10): 931-935.
夏鼐.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 放射性碳素或碳14的断定年代法[J]. 考古通讯, 1955(4): 73-78.
张忠培. 浅析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科技考古论丛》编辑组, 编. 科技考古论丛: 全国第二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73-74.
张爱冰.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先生访谈录[J]. 东南文化, 1990(3): 67-73.
裴安平. 怀念俞伟超,呼唤“班村”精神[J]. 文物, 2004(12): 87-90.
严文明. 考古学初阶[J].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8: 1-3.
周佩德. 周仁传略[J]. 科学, 1987(1): 58-66.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80年历程, 80年辉煌[N]. 科学时报, 2008-06-23(第A2版).
杨国梁, 正棠. 我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王琎教授[J]. 化学通报, 1982(9): 41-46.
郭保章. 中国化学史[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5.
罗宗真. 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 兼论出土的青瓷器[J]. 考古学报, 1957(4): 83-106.
夏鼐.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 放射性碳素或碳14的断定年代法[J]. 考古通讯, 1955(4): 73-78.
钱俊龙, 熊樱菲, 潘小伦. 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2): 51-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
钱俊龙, 熊樱菲, 潘小伦. 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2): 51-63.
李士. 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王昌燧. 我的科教感悟: 代前言. 王昌燧, 编著. 科技考古进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王昌燧. 科技考古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5): 517-519.
王昌燧. 学科进展与展望: 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 南方文物, 2009(3): 7-14.
袁靖, 吴加安, 王增林. 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 考古, 1996(7): 1-11.
袁靖. 科技考古,方兴未艾: 四本科技考古专著读后感[N]. 中国文物报, 2009-02-04(第4版).
袁婧, 刘建国, 高立兵. 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J]. 考古, 1999(9): 59-68.
赵丛苍. 科技考古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10.
王昌燧. 科技考古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5): 517-519.
如: 《科技考古论丛》编辑组. 科技考古论丛: 全国第二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王昌燧. 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C]. 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王昌燧. 科技考古论丛(第三辑)[C]. 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 科技考古(第一辑)[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 科技考古(第二辑)[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赵丛苍. 科技考古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陈铁梅. 科技考古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后晓荣, 王涛. 科学发现历史: 科技考古学的故事[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杨晶, 吴家安. 科技考古[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钱俊龙, 熊樱菲, 潘小伦. 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2): 51-63.
向安强.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106-116.
冼鼎昌, 李学勤, 朱清时. 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J]. 农业考古, 2000(3): 17-23.
刘公园, 胡志刚, 刘会敏. 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王琎[J]. 化学教育, 2012(1): 75-77.
王琎. 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J]. 科学, 1920(6).
王琎. 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J]. 科学, 1920(7).
梁津. 周代合金成分考[J]. 科学, 1925(10).
章鸿钦. 中国用锌的起源[J]. 科学, 1923(3) .
章鸿钦. 再述中国用锌的起源[J]. 科学,1925(9).
郭保章. 中国化学史[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47-490.
王琎. 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考[J]. 科学, 1923(8).
王琎. 中国古代陶业之科学观[J]. 科学, 1921(9).
周佩德. 周仁传略[J], 科学, 1987(1): 58-64.
苏] C. A. 托卡列夫. 外国民族学史[M]. 汤正方,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1.
纪念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周仁同志逝世十周年[J]. 硅酸盐学报, 1983(4): 77-80.
孙廷烈. 辉县出土的几件铁器的金相学考察[J]. 考古学报, 1956(2): 125-140+174-179.
罗宗真. 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 兼论出土的青瓷器[J]. 考古学报, 1957(4): 83-106.
宋伯胤. 博物馆: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 蔡元培的博物馆观[J]. 东南文化, 2010(6): 6-8.
华觉明. 悬案于今四十年: 宜兴晋周处墓铝质残片来历的分说[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2): 73-87.
夏鼐.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 放射性碳素或碳14的断定年代法[J]. 考古通讯, 1955(4): 73-78.
张雪莲. 仇士华: 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的始创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编. 学问有道: 学部委员访谈录[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7: 573-584.
钱俊龙, 熊樱菲, 潘小伦. 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2): 51-63.
华觉明, 杨根, 刘恩珠. 战国两汉铁器的金相学考查初步报告[J]. 考古学报, 1960(1): 73-88.
张子高, 杨根. 从侯马陶范和兴隆铁范看战国时代的冶铸技术[J]. 清华大学学报, 1973(3): 40-48.
袁翰青. 近年来中国化学史研究工作的进展[J]. 化学通报, 1964(1): 53-62.
周仁, 李家治. 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J]. 考古学报, 1960(1): 89-104.
周仁, 李家治. 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J]. 硅酸盐, 1960(2): 9-63.
苏秉琦, 殷玮璋. 关于考古学的区系类型问题[J]. 文物, 1981(5): 1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卷[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5-45.
《科技考古论丛》编辑组. 科技考古论丛: 全国第二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1.
周昆叔, 巩启明. 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张爱冰 [译]. 区域环境考古学的最近进展: 美国俄勒冈大学艾肯斯教授(Pro. C Melvin AiKens Dept. of Anthropology, Univ. of Oregon)在班村遗址论证会上的发言[J]. 1992(Z1): 42-44.
张居中.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骨笛[J]. 华夏考古, 1991(2): 106-107.
张居中, 孔昭宸, 刘长江. 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J]. 农业考古, 1994(1): 68-7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舞阳贾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李士, 秦广雍. 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王昌燧. 科技考古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5): 517-519.
席泽宗. 解决上古纪年的重大措施: “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3): 295.
李学勤. 多学科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J]. 寻根, 1996(5): 5.
李伯谦. 考古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J]. 寻根, 1996(5): 6-7.
仇士华.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年代测定[J]. 寻根, 1996(5): 10-11.
席泽宗. 天文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J]. 寻根, 1996(5): 8-9.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 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王正. 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成功范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学术成就评介[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2(1): 66-68.
李学勤. 多学科结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J]. 寻根, 1996(5): 5.
王昌燧. 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 中国科学基金, 2009(3): 139-144.
王昌燧. 学科进展与展望: 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J]. 南方文物, 2009(3): 7-14.
0
Views
1
下载量
0
CSCD
Publicity Resources
Related Articles
Related Author
Related Institution